欢迎访问:曹氏家谱文化视频中心我们的发展离不开你们!望曹氏名门大家或宗亲好友提供资料18972590448

按字母查询: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按曹氏明星: 曹氏姓氏顺序
条件查询

更多>>曹氏资讯本月点播排行

更多>>曹氏资讯曹氏家谱最新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曹氏资讯  »  曹氏风筝的故事:一只风筝两个姓

曹氏风筝的故事:一只风筝两个姓
  • 曹氏风筝的故事:一只风筝两个姓

    加载中
  • 影片状态:
  • 影片主演:
  • 影片类型:曹氏资讯
  • 影片地区:大陆
  • 更新时间:2012/04/12 2:03:00
  • 下载影片:迅雷下载 百度下载
  • 百度影音点播列表(需要下载百度影音播放器)
  • 曹氏风筝的故事:一只风筝两个姓-影片简介
  • 风筝是北京人最喜欢的玩意儿之一。旧时京城有一个不成文规矩,就是风筝一律在腊月初八到第二年清明上市。届时,无论是货郎摊子上一个大子儿一个的“拍子”(俗称“屁股帘”)还是二十四个子儿的“沙燕”,风筝将成为上至皇宫贵族、外国公使,下至黎民百姓、黄口小儿的玩物。直到现在,放风筝依然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项活动。北京的风筝种类很多,但最具代表性的还得说是“沙燕”,这是因为燕子每到春天要飞回北方,象征大地回春,有报喜之意。所以,以燕子为题制作风筝体现了北京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而提到沙燕,当数以制作沙燕著称的曹雪芹风筝,后人称为“曹氏风筝”。
    “曹氏风筝”历经四百余年的沉浮,传承至今。这其中,有两位老人功不可没。一位叫孔祥泽,一位是费保龄。他们都不姓“曹”,却是“曹氏风筝”的护卫者和第六代传人。前者从日本人手中抄录下曹雪芹的“风筝谱”,后者保护图谱躲过文化大革命的劫难;此后,二人珠联璧合,用大半生的精力共同研究“图谱”,最终将“曹氏风筝”复原成形,发扬光大。

    费保龄与曹氏风筝
    今年80岁的费保龄,从小就是个风筝迷,五、六岁上就自己糊风筝,在胡同里放;由于父亲经商,家里颇有闲资,费保龄十一、二岁时就成为哈、金、宋、王四大风筝名铺长期的“照顾主”;稍大一点时,他常常和一群人在一块比赛,比谁的风筝放的高,谁的风筝放的稳,谁扎的风筝活儿最细、最漂亮……虽然纯粹是为了玩儿,但相比之下他当时已经具有了玩儿家的知名度,可谓造诣不俗。
    记得那些年,费老常去天安门广场放风筝,因此和很多喜爱风筝的人都成为了莫逆之交。但这时,费保龄先生所做的这一切还都是兴趣使然,丝毫没有想到过,有一天他即将和一本珍贵的风筝谱结下深厚的渊源,并在此后的30年中他本人也因此成为了一位研究曹式风筝的大名家。
      这段起源来自于一个人——出身于旧社会大家庭的孔祥泽。孔祥泽是孔子的   第75世孙,也爱好放风筝。当时在银行工作的费老如今回忆起这件往事时还是那么充满了感激之情。
    1963年春天,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一处老百姓放风筝的宝地。孔祥泽没事儿时也会来这儿走走,结果与风筝迷费保龄不期而遇。两个中年人言语投机,一见如故。费保龄从孔祥泽那里听说了曹雪芹与南鹞北鸢的故事,并得知孔老家中藏有一部曹雪芹风筝的抄稿。早年间,这本抄稿曾在京城的风筝大铺秘密传抄,至少做过宫廷供奉的金福忠就有过一本。孔祥泽问费保龄愿不愿跟他合作把他存的这份抄稿还原成色彩绚丽,撒手就能上天的活物。35岁的费葆龄“大喜过望”、“如获至宝”。于是,在随后的30多年里,二人潜心研究,陆陆续续地将曹雪芹的风筝绘成图谱、制成实物。
    多年后,有人问孔祥泽,天安门那么多放风筝的,你怎么单单把这书给了老费?孔祥泽说,我准知道我给了老费,这风筝姓不了费,还姓曹。
    孔祥泽的眼力不错。三十多年后,当有人问费老爷子能不能在他绘制的风筝图谱下面标注“费保龄创作”。费老爷子马上一摆手,急急地说“那不行!您只能写‘费保龄作’。咱没那么大本事。”
    也幸亏是抄稿给了费保龄。孔家在文革中不断被抄,孔祥泽自己收藏的抄本被撕的撕,烧的烧。倒是零星借给爱风筝的朋友们的一页两页幸免遇难。费保龄和孔祥泽躲在小屋里,偷偷钻研他们的风筝,不管窗外的风云变幻。然而,要把简略写意的扎制歌诀和孔祥泽在三十年前用铅笔拓描的图谱复原成实物谈何容易。两人一起琢磨歌诀的含义,没受过美术训练的费保龄则负起丹青的责任,因为孔祥泽的胳膊那时候刚被砸坏。
    回忆多年前命运的转折点,正是在天安门广场放风筝时的这段奇迹般的相识使费老成为了今天有口皆碑的曹式风筝继承人。费老今时感叹道:“没别的,就是一个‘缘’字”。
    费老先生在研究曹氏风筝的同时,也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了曹雪芹的风筝艺术。他制作的沙燕风筝,大的有一人高,小的可以放在掌心把玩。费保龄的风筝在英国、加拿大、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都展出过,洋人们称赞说,“中国的风筝美不胜收”。他的近百件作品已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此外,费保龄还先后被国家发改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民间工艺大师”和“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奖状和证书,老爷子收藏了厚厚一摞。
        在访谈最后,费老动情的说:“‘举家食粥酒常赊’,曹公贫困如此,而德行如此,我若不使这本图谱流传下去,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至于后来的名声,是绝对没有贪求的。如果最初想了这么多,也就绝做不出这么多的事来。”

    孔祥泽偶得《废艺斋集稿》
    曹氏风筝之名,源自曹雪芹所著的《废艺斋集稿》。而这本稀世珍品缘何到了孔祥泽的手中呢?
    1943年,23岁的孔祥泽在作家张恨水创办的“北华美专”读书,师从日本美术教授高见嘉十。高见想写一篇关于风筝的文章,让孔祥泽帮他搜集资料。一天,高见嘉十从他的同乡、一位叫金田的日本商人手中借到一本《废艺斋集稿》残本,嘱孔祥泽速来阅读。在借阅全书之后,方知这部《废艺斋集稿》为曹雪芹遗著,共八卷,每卷为“有废疾而无告者” 讲述一两种用以谋生的手艺。《南鹞北鸢考工志》是第二卷,曹雪芹在此书中详细介绍了数十种风筝的扎制图式、口诀以及风筝的放飞技巧。而另外几册分别谈印章、风筝、编织、脱胎手艺、织补、印染、园林和烹调技艺。据说,这些书稿一度被清廷礼亲王后裔所藏,后来李亲王的后裔吸食鸦片,生活穷困潦倒,就把书稿卖给一位日本商人。等书稿流落到孔祥泽眼前的时候,只剩下了第二册《南鹞北鸢考工志》的手抄本残章。
    书主金田过于珍视此书,不允许拍照。孔祥泽与其他几位同仁一道,连夜用铅笔抄录文字,摹绘图样,可惜不满一月手稿就被携往日本,此后便失去音信,迄今尚无确切下落。由于时间太短,书中文字仅记下十分之七。

    曹雪芹的风筝艺术
    曹雪芹与风筝,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据说,曹雪芹之友于景廉(字叔度)患有足疾。一日他登门拜访曹家,言及家中窘境。于是,曹雪芹利用家中竹、纸扎了几只风筝赠与好友,让他去卖。没想到,风筝行情甚高,老于因此解了燃眉之急。后来,曹雪芹经常帮老于扎风筝,设计新款式。从此,老于就靠卖风筝养家糊口,而且逐渐成为制作风筝的名艺人。曹雪芹受到启发,就把自己扎风筝的方法和种类写成一卷《南鹞北鸢考工志》。他又把自己会的其他玩意儿的制作方法写出来,编成了《废艺斋集稿》,共八卷,记录了残疾者用以谋生的各种手艺,目的是为了让残疾人能够以艺养身,弥补先天、后天的不足。他说:“济人以财,只能解燃眉之急;济人以艺,可以养家糊口。”
    曹雪芹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所写的《南鹞北鸢考工志》是一部水平很高的工艺美术教材类著作,它对风筝黑,白、灰三色的处理,以及色彩、色度、色调的运用,均用琅琅上口的诗词形式加以总结,并详细地介绍了四十三种风筝的扎、糊、绘、放的技法和工艺,每种风筝都绘有彩图、骨架图,并配有扎、糊、绘等歌诀。按曹雪芹设计图样扎出来的风筝,大者可达数丈,小者不到一寸,却都能御风而起飞,不致“倾覆”。
    北京风筝以“沙燕”为主。曹氏风筝的代表作也是沙燕。曹氏沙燕很好地结合了软硬两种结构的特点,既不怕大风也不怕小风。此外,曹氏沙燕风筝还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肥燕是雄健有力的雄燕;瘦燕是能歌善舞的雌燕,有赵飞燕的风流;比翼燕是恩爱两夫妻;半瘦燕是“世事未谙多棱角,胸怀坦荡喜争雄”的少年郎;小燕是“眉清目秀意顽皮,胸中洁白更无欺”的稚子;雏燕是“眉开眼里含笑,黄口呢喃学话”的胖娃娃。此外,每一式沙燕风筝上还布满蝙蝠、蝴蝶、牡丹、猫、蝶、鱼等吉祥图案,并且都有自己的讲究。例如,“蛱蝶寻芳”和“百蝠骈臻”是用蝙蝠拼成桃花和柳叶的形状,布满风筝的全身,象征浓浓春意;“四世同堂”则在风筝的两翼画上两只大狮子,在剪刀尾巴上画上两只小狮子,取“狮”与“世”的谐音讨吉祥。
    古今风筝的扎糊方法都是民间艺人口传心授的,从没有过系统地总结。曹雪芹能用生动而准确的语言加以记述,这不能不说是对风筝行的一大贡献。
  • 影片评论
  • 评论加载中..
    主办单位:曹氏家谱文化视频有限公司 办公室电话:0717-6034988 Caojp.Com © 2010.5 - 2017.3
    建议使用IE5.0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768分辨率,以获得最佳浏览效果! 版权:湖北曹国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社会信用代码:91420500MA489G6X2G
    地 址:宜昌市胜利四路35号* 电话:0717-6034988 * Email:89300100@qq.com * 技术支持:曹氏文化网络工作室 电话:18972590448合作单位:三峡商网 三峡数据中心版权(Yc.Yuyuhe.Com) 本站会员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新闻发布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页面执行时间: 0.4199秒 3次数据查询
    曹氏视频漂浮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