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碑是后人为北宋开国大将曹彬所立,它向世人昭示着大将曹彬的功德无量和光彩照人的一面。曹彬是中国历史上的儒将之一,有着出色的军事才能,一生战功赫赫,不过为后人尊崇的,还是他温良忠厚的修己之道。
“宋武惠王曹彬故里”碑
现存两块
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曹氏后人为曹彬立此碑。该碑为长方石座,碑帽为二龙戏珠,篆额:万古流芳。正面楷书“宋武惠王曹彬故里”八个大字,上款“清康熙十七年谷旦”,落款“灵寿顺治丁酉武举江南泰兴营守图示邢标立石。”碑高2.68米,宽0.85米,厚0.2米。
灵寿县岗头村是曹彬故里。1985年,该石碑被灵寿县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另有一块“宋武惠王曹彬故里”碑,于1998年2月出土于岗头南街路东曹洛先家。现村民曹同保保管。该碑为草白玉石料,长方石座,碑首左右角斜面,正面楷书“宋武惠王曹彬故里”八个大字,上、下款已模糊不清。正面下半部有排列有序的楷书小字一片,均已模糊。
该碑身已断两截,碑高1.63米,宽0.62米,厚0.17米。据《灵寿县文史资料》第一辑载,曹氏祖祠,有石碑二通。据分析,此碑也应是曹氏祖祠遗存的“曹彬故里”碑。
仁敬和厚 宰相式的武将
“在灵寿,稍有文化的人都知道宋代大将曹彬的事迹。”灵寿县文化体育局孟宪国说,他们灵寿有两大“历史荣耀”,一是中山国,二是大将曹彬。
据始料记载,曹彬一周岁时,父母把一些玩具放在桌子上让小曹彬拿。只见他左手拿刀枪之类的玩具,右手拿俎、豆之类的食器,于是人们认为他与众不同。果然,曹彬长大后,气质淳厚,端直严谨。
后来,曹彬不但成了北宋开国元勋,而且他的言行还成了后人为人处世的典范。唐宋武将如云,个个驰骋沙场,豪气冲天,曹彬在唐宋武将群里算是个另类。在武将里他像个文臣,而在文臣里则像武将。
“世人都说,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曹彬就是宰相式的武将。”孟宪国说,《宋史》这样评价曹彬:“仁恕清慎,能保功名,守法度,唯彬为宋良将第一。”
《曹彬列传》还记载:“遇士夫于途,必引车避之。”意思即曹彬在路上如果遇到其他官员,不管他官阶大小,必定让车夫避让。
没有架子 战时保护妇女
相传曹彬曾任晋州兵马都监。有一天,他与士兵环坐野外,邻近的守将派人送信要见曹彬。使者并不认识曹彬,暗中问他人“谁是曹监军?”有人指着曹彬给他看,使者以为人家骗他,笑说,哪里有国戚重臣穿着普通衣服、坐卧野外呢?后来,这名使者仔细看了才相信。
“曹彬不像将领,又十分亲民。”孟宪国说,在征蜀战役中,曹彬为监军,但攻蜀时,曹彬根本无法真正监督大将王全斌的行为,最后终于惹起了蜀人大举抗暴的风波。虽然劝不动其他的将领,但曹彬仍严谨地约束自己的军队。
攻克成都之时,有些军士侵犯妇女,曹彬下令把这些妇女集中到一个地方,供应食物,并向兵士说:这些妇女是要献给朝廷的,不可侵犯,并派人严加保护。等局势较稳定后,曹彬立刻把这些女子全数送还她们父母。
生病是假
意在众将答应不乱杀人
开宝七年(公元974年),曹彬率兵讨伐江南。江南的李煜危急,派遣大臣徐铉拿国书到宋朝,请求宋朝暂时停战,可皇上(赵匡胤)不看李煜的国书,下令继续攻打江南。
这时曹彬故意放缓进攻节奏,以便劝说李煜降服。曹彬还对李煜说:事情已经到了如此地步,可怜的是全城百姓,如果能归降,是为上策。可李煜也未采纳。
城墙将被攻下时,曹彬只得称病不管事,诸将领都来探视病情。曹彬说,他的病不是药物能治好的,只须各位真心实意发誓,在攻下城池的那一天,不乱杀一人,他的病就自然好了。为此众将领应承,一起焚香发誓。
红学家周汝昌曾到碑前瞻仰
有一种说法,曹雪芹是曹彬第17代传人。1986年4月26日,当代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来灵寿县考察曹雪芹身世及祖先曹彬故里,曾到碑前瞻仰凭吊,即兴赋诗:“岗头故里有碑存,一代元勋武惠尊。灵寿宜修新县志,须知芹圃是文孙。”并说:“这是很有价值的文物,应加以保护。”
“曹彬是我们岗头村人的骄傲,我们之所以保护好这座石碑,就是为了让后人向曹彬将军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灵寿岗头村支部书记孟文和说。
相关链接
曹彬(931—999)字国华,灵寿岗头村人,北宋开国第一良将。曹彬18岁即充任成德军牙将,赵匡胤建宋后,因战功显赫,历任左神武将军兼枢密承旨、检校太尉。宋太宗赵匡胤继位后,彬随太宗灭北汉,被封为鲁王。咸平二年卒,享年68岁,谥武惠。